4.让学生参与管理,锻炼全面素质。学生的成长是多方面的,不是简单德获取知识、获得某种情感的满足,而是包含着拓展知识、深化思维、丰富情感、锻炼意志等多方面的发展。让学生参与农村小学校的发展、变革、管理,有利于学生的多层面、多维度的发展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:“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。”学校要创设机制,创造机会,搭建平台,引导农村学生参与到学校管理、学校发展和变革中来,真正使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体、管理与活动的主人,让学校都变成师生共同成长的“幸福家园”和“健康乐园”。 (三)建构“愿景”与培育“自信”,打造特色发展的“新高度” 农村学校也要有自己发展的特色,打造属于自己的育人特色,建构办学愿景,帮助农村孩子建立自信。 1.“立德”为先。农村基层小学,交通不便,信息相对闭塞,教师自我学习、自主发展意识相对薄弱,德行上会有所松懈。学校领导必须抓实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,打造学习型组织,研究型团队,凝聚教师的思想,丰富教师的心灵。知识或可言传,德行则需要身教。 分数能考出高低,但无法将“德”字镌刻在孩子们的心理,只有切实加强思想师生的政治教育的针对性、实效性和亲和力、感染力,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与氛围,才能将良好的品行、做人处事的态度、社会公德、人生价值观、学校愿景、个人目标等融合起来,入脑入心。 2.“自信”为重。“今天,我最勤奋”;“每天多努力一点点。”“只要努力,梦想会在不远处等你”……这些激励性口号,应当在农村孩子耳边想起,这些熟悉的声音,可以成为开启幸福人生的钥匙。要通过承办农村特色的节庆教育活动、丰收季节的活动,如主题歌会、辩论会、游园活动、个人展示会等活动,凝聚志趣相投的孩子,把时间还给学生,把健康还给学生,把能力还给学生,满足农村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。这样的活动,哪怕有缺陷和失败也重要意义。因为有喜有忧、有苦有乐的活动,才能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,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,才能锻炼同学们的组织、管理能力。 3.“公平”为本。农村学校孩子发展水平、家庭之间的差距更大,留守儿童、特困、残疾学生人数比例高。为此,要加强教师的公平意识和促进教育公平的能力的培养。积极倡导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位学生,热爱所有学生,每个学生有平等的地位、平等的机会、平等的评价、平等的发展。要着力打造“公平教室”,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接触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,动手接触到可以使用的教具、器材。加强现代教育设备、设施的投入,推进教育信息化,利用网络课程资源,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公用共享,让农家孩子拓展见识,真正在学校教育中受益。 4.“特色”为优。要“目标引领”与“贴近本土”相结合,坚持把推进特色放在重要位置。要充分利用农村当地的丰厚的人文教育资源和地方特色资源,开发地方课程、校本课程。围绕办学目标,选准特色教育的切入口,做好做深特色文章,保障农村的弱势群体也能享有优质、特色品牌教育。 参考文献: [1]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. [2]张力.从国际国内两个视角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[J].人民教育,2010(1):5-8 [3]陶西平.有学上、上好学与都上学[J].中国教育学刊,2009(1):卷首语. [4]许传利.教育,细节的深度反思[M].重庆: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,2011.2. |